何志毅 | 中国消费产业的区域格局分析
何志毅 知一思享
2024年03月28日 15:15 北京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中,投资和出口正在逐渐弱化,消费这一架马车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可能成为主驱动。有研究表明,2023年,消费对于国民经济GDP的拉动比重超过了60%。在上一篇文章《何志毅 | 我国消费产业放在全球什么位置?痛其不强、叹其不力、盼其不懈!》中,我们对全球消费产业格局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国消费产业占本国全产业的比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若要达到全球平均水平,中国消费产业的综合指数应在2023年的基础上提升15%,对应的营收规模约为20000亿元人民币。同时,研究也发现,中美上市公司消费产业营收的静态差距约为20万亿人民币,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那么,这个市场空间会在哪几个区域?具体可能发生在什么产业?本文试图以上市公司数据,就2023年中国消费产业的区域格局进行分析。
在全球产业分类标准(GICS)中,消费产业分为消费品制造业和消费服务业,我们在分析中将其合并为消费产业。中国的消费产业共有1275家上市公司,总市值为31856亿美元(因涉及国际比较,本研究以美元计算数值),总营收为19774亿美元,总利润为787亿美元,净资产总额为11060亿美元。按照2023年平均汇率7.0467换算,总市值、总营收、总利润、净资产总额分别为224480、139341、5546、77937亿人民币。
中国消费品产业中,消费品制造企业949家,占74.4%;消费服务企业326家,占25.6%。消费品制造业的综合指数(市值占比、营收占比和利润占比按照0.5、0.25、0.25加权计算的指数,下同)为0.71,消费服务业则为0.29。消费品服务业的指数与全球的0.37相比,与美国的0.55相比,与澳大利亚的0.92、加拿大的0.68相比,中国的差距很大。在一个国家走向发达的过程中,服务业的比重必然越来越大。尽管我们今天的发展重点还在于巩固和提升制造业,尽管我们的消费品制造业当前还很薄弱,但从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可以看到,今后我们必然需要大力提升消费服务业的占比,对于企业而言,要看到消费服务业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
一、各省市消费产业在全国消费产业的格局
首先,让我们看看各省市的消费产业在全国消费产业中的地位。
我们将各个省市分为三个阵营,第一阵营是综合指数5%以上的省份有6个:浙江(0.174)、广东(0.165)、上海(0.129)、北京(0.110)、贵州(0.081)、四川(0.058)。第一阵营的指数之和为0.717。可以理解为这6个省份的消费产业的综合实力占据了全国消费产业71.7%的地位。
第二阵营为综合指数低于5%,高于1%的省份,共有11个:江苏(0.041)、山东(0.037)、福建(0.028)、河南(0.023)、安徽(0.020)、重庆(0.018)、河北(0.015)、辽宁(0.014)、湖北(0.013)、内蒙古(0.012)、山西(0.011)。以上11个省市的消费产业指数之和为0.232,可以理解为占全国消费产业的23.2%。
第三阵营为综合指数低于1%的省域,共有14个:湖南(0.009)、云南(0.006)、天津(0.004)、西藏(0.003)、新疆(0.003)、吉林(0.002)、黑龙江(0.002)、陕西(0.002)、甘肃(0.001)、广西(0.001)、宁夏(0.0005)、青海(0.0002)、海南(0.0002)、江西(-0.002)。可以看到,中国有14个省以上市公司实力为代表的消费产业头部企业相当薄弱。
二、按照经济区域划分的消费产业实力排名
如果我们打破省域界限,用经济区域的概念来衡量区域的话,消费产业实力排名结果如下:
1、长三角地区0.364(上海0.129、浙江0.174、江苏0.041、安徽0.020)
2、广东0.165
3、京津冀地区0.129(北京0.11、天津0.004、河北0.015)
4、贵州0.081
5、川渝地区0.076(四川0.058、重庆0.018)
6、山东:0.037
7、福建:0.028
8、河南:0.023
三、各省市消费产业占本地区产业的比重
如果我们以各个省域的消费产业占据本地区的所有产业比重来看,前十名的区域为:贵州(0.712)、重庆(0.400)、四川(0.370)、浙江(0.331)、西藏(0.323)、内蒙古(0.282)、河南(0.266)、上海(0.237)、辽宁(0.225)、河北(0.221)。有的省份的占比高是因为消费产业实力强,例如浙江(0.331)和上海(0.237),有的省份的占比高是因为其它产业不强所导致的,例如西藏(0.323)和内蒙古(0.282)。
将各省份在全国消费产业的综合指数(A)与消费产业在本省内的占比(B)进行综合分析,可划分至A较高B较高、A较低B较高、A较低B较低、A较高B较低四个象限,结果如下:
四、在38个消费产业中各省市拥有排名前四的产业数量(括弧中的数据依次为第一名产业到第四名产业的数量)
1、广东24个(11/4/3/6)
2、上海19个(3/9/2/5)
3、浙江17个(8/3/4/2)
4、北京15个(3/5/5/2)
5、江苏12个(3/2/5/2)
6、香港8个 (3/0/3/2)
7、福建7个 (1/3/2/1)
8、四川6个 (2/2/0/2)
9、山东6个 (1/2/3/0)
10、安徽5个(0/1/2/2)
五、各省市消费产业领军企业的实力状况
中国消费产业能够在全球企业实力排名前四的有15家企业,前十名的有63家企业;中国排名前四的有144家企业,排名情况如下(全球排名前4/全球排名前10/中国排名前4):
1、广东(3/13/25)
2、北京(4/8/21)
3、上海(1/5/20)
4、浙江(2/10/16)
5、福建(0/2/9)
6、山东(2/5/8)
7、江苏(1/4/7)
8、香港(0/3/7)
9、四川(1/5/7)
10、安徽(0/0/4)
六、对各省市消费产业实力的综合评价
1、就消费产业在全国的综合实力,浙江省是全国第一名,浙江的消费产业综合指数比广东省高出0.05(5%)。如果考虑到2023年广东省的GDP比浙江高出64%,而且消费产业在浙江省内的占比是0.331,排名全国第4,在广东省的省内占比是0.161,全国排名第14,则消费产业对于浙江的重要性更大大高于广东。浙江的优势产业数量方面排名第3,全球领军企业数量排名第3,中国领军企业数量方面排名第4。浙江在总量领先的情况下,需要的是提升消费产业大类中各个产业和领军企业的实力。尤其是要通过提升领军企业的实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就能提升各个具体产业的实力。
2、消费产业综合实力的第二名是广东,广东比第三名的上海高出0.12(12%)。而且,广东在优势产业数量方面排名第2,在全球前四企业数量排名第2,前十企业数量和中国领军企业数量排名第1。这说明尽管广东在消费产业的绝对实力略低于浙江,但是在许多产业处于高端地位,企业领军数量最多。但是由于广东的总体产业规模大,各个产业发展比较均衡,因此消费产业在本省的比重不高,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消费产业在广东不会是主要产业。
3、消费产业综合实力第三名是上海,上海的消费产业指数排名第3,优势产业数量排名第2,中国领军企业数量排名第3。上海的消费产业的综合指数占上海全产业的0.237(23.7%),在发达地区中排名第2,可以认为消费产业是上海的主要产业之一。上海目标打造“国际时尚消费中心”,力争要与纽约、巴黎、东京比肩。上海也有东方国际集团、光明集团、百联集团等地方消费产业国企,可以与其它消费产业的企业一起,打造消费产业高地。上海还有国家主导的进博会,还有几大集团与虹桥区共同投资运营的“虹桥品汇”消费品展示和营销中心,而且,上海从历史上就是中国的时尚消费之都。近年来,上海已经打造了上海时装周、上海国际电影节、音乐节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甚至举办了宠物时装周等。
4、北京是首都、也是各大央企集中的地方,消费产业也比较强,其消费产业指数为0.1103(11.03%),位列全国第四名,仅次于上海的0.1289。优势产业排名全国第4,领军企业排名全国第2。但是,北京的消费产业指数在北京的所有产业中,只能占到0.073(7.3%),在这个排名中为全国的第25位,相比之下,上海是0.237(23.7%)。因此,消费产业在北京的各个产业中相对地位较低,北京也很难把消费产业作为重点来扶持。这恐怕也是其他地方的机会。京津冀地区加在一起的指数是0.129(12.9%),不如广东,也只是长三角地区的30.3%。消费产业、尤其是今后要大力发展的服务业,相对其它产业而言,更需要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因此,长三角地区的消费产业势能将大大优于京津冀地区。
5、贵州在全国消费产业综合实力占据第五名,实力指数为0.081(占全国的8.1%)。但是其在消费产业综合指数占全省全部产业的0.712(71.2%)。在贵州的各个产业(上市公司)中几乎独步天下。这种现象是由贵州茅台的突出表现所造成,它也说明了产业领军企业对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的发展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6、在消费产业综合实力指数排名全国前10,且在省内比重前10的省份还有四川和福建两个省份。四川的综合指数为0.058(5.8%),全国排名第6,在省内综合实力指数为0.37(37%),排名第3,优势产业数量排名第8,领军企业数量排名第9。福建的消费产业综合指数在全国排名第9,在省内的产业指数为0.132,排名全国第17,优势产业数量排名第7,中国领军企业数量排名第5。地方政府是否重视消费产业,则是见仁见智之举。如果不重视,数据只是事后的评价指标。
7、长三角地区的消费产业占据了中国的绝对领先地位。首先,综合实力指数达到0.364(36.4%);其次,优势产业数量达到53个,占总量的38%;第三,领军企业数量为47个,占全国总量的31%。因此长三角地区的消费产业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尤其以上海这样的国际时尚消费中心城市为核心,在一小时经济圈内形成各种产业集群,将来可能形成国际消费产业的重要区域。
8、在消费产业中,央企和地方国企的数量很少,主要都是民营企业的天下。因此,在消费产业中,民营企业面对的是市场竞争,或者说,消费产业是民营企业的主要领域,进一步的分析将在下一篇关于消费产业的企业分析中展开。
尽管本研究的数据是基于上市公司的数据,但上市公司作为优秀企业的代表,至少可以反映各个产业头部企业的情况。而且,在国家和各省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年鉴中,除了制造业外,各个不同产业没有省市数据,分类不同,许多数据不完整,各省的统计年鉴也有许多数据缺失。尽管如此,我们也对国标GB分类系统的40个制造业产业中的12个消费产业做了统计,另外加入了GICS含在可选消费产业的纺织品业和汽车制造业两个产业。结果表明,二者数据具有参照意义。因此,上市公司的数据不仅仅对于上市公司群体、对于头部企业群体,对于全产业也具有代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