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观点
  3. 何志毅|全球格局下的中国产业领军企业研究报告
菜单
本页目录

【产业研究】何志毅|全球格局下的中国产业领军企业研究报告

原创 何志毅 知一思享

2025年01月06日 08:08 湖南

图片

以下是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何志毅教授在2024产业领军企业研究成果发布暨案例交流会的报告全文。

摘要

本文发布的中国“世界产业十强企业排行榜”是全球产业格局研究的附属产品。本研究以全球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全球各国产业实力时,涉及对产业头部企业的研究和评估,因此对每个产业的所有上市公司进行实力评估排名,产生了每个产业在全球的领军企业。文章论述了本研究的基本方法、全球上市公司的概况,以及对世界产业冠军、领军、十强企业的基本分析、世界产业十强企业与产业的匹配分析,并将中国在全球104个产业的251家十强企业排名附后。本研究认为,与全球主要强国相比,中国世界产业十强企业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在45个产业里需要发展世界产业十强企业,中国需要加强产业体系建设和世界一流企业建设。

引言

对于全球产业格局的研究,起源于两个思考。一是在企业管理层面上,源于社会上广为宣传的中国企业“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超过了美国,二是我们所学的传统产业经济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对全球产业竞争的分析。

首先,中国把美国《财富》杂志用企业营业收入排名的“世界500大”翻译为“世界500强”是个误导,表达了大即是强的理念,长期误导了中国社会、中国企业,甚至中国政府,导致了企业追求拼凑营收收入,“500强”企业数量年年增加,至2019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按照常识判断,我们不能假设中国的GDP总量在美国的60-70%区间时,中国的企业就强于美国了。事实上,2023年年末在不包含港、台企业的125家中国内地“500强”企业中,7家为亏损企业;41家企业的营收利润率仅为千分之几,可称之为无利企业;30家企业的营收利润率为百分之一点几,可称之为微利企业。以上三类企业共计78家,占中国“世界500强”数量的62%,占全球数量的16%。而且,中国内地125家企业的平均营收利润率为4.7%,低于中国在全球各地6837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利润率6.5%,显著地说明了这个群体大而不强的事实。因此,研究中国的产业和头部企业,要有更加合理的评价标准,要评测新的头部企业群体。

其次,传统产业经济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政策等,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马歇尔经济学,甚至亚当斯密经济学阶段,作为学科则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学研究开始关注产业内部的结构、行为和绩效(SCP范式)等问题,为产业经济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是,今天世界各国的产业竞争,已经超越了产业经济学的范畴,扩大到了产业政治、产业科技、产业工程、产业链、产业生态、产业资源、产业教育等方面。更重要的在于,首先需要用有效的数据和方法对一国的产业实力进行正确的评估,要对产业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研究,要有更加丰富的评测和指标体系。

本研究也试图发出中国声音,以逐步达成四个目的:参与全球产业体系和分类标准的制定及修正,参与对全球各国产业的评价,参与对全球企业的评价和排名,参与证券市场某种全球指数的编制。最终,为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企业,建立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图片

图片

第一部分  研究思路、数据和研究方法

研究的数据来源至关重要,我们以全球上市公司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全球产业格局研究。首先,我们对世界各国的企业证券化程度,以及中国的国有集团公司与国有控股、参股上市公司之间的数据关系进行了研究测定,证明了上市公司的数据足以代表一国的企业实力与产业实力,而且主要国家的数据具有全球可比性。进而,我们在国家、产业、企业三个层面进行逐年研究分析,甄别上市公司的国别与正确产业分类,测算各国产业实力系数、企业总量系数、优势产业系数、领军企业系数;测算中国各产业与区域的实力系数、国企与非国企系数;甄选世界冠军企业、领军(四强)企业、领先(十强,以下简称十强企业)企业的三类企业。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以大视野和大数据结合的方法,形成了国家产业篇、领军企业篇、两国比较篇等3个篇章共15张主题图谱,直观地展示了全球格局下的各国产业结构、产业实力、领军企业分布、中美及各国产业对比、中国产业状态等研究成果,并构建了庞大的产业数据库。

本报告则聚焦于其中两张图谱的世界产业冠军、领军和十强企业的分析。

(一)数据来源

研究团队以全球主要股票市场上市公司的数据为基础,构建了知一产业数据库并形成了后台的计算机软件系统。我们在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的265个交易所收集的54613家上市公司数据中,清洗多地上市、非主板市场、柜台交易、AB股、相同上市主体(同名或不同名)、信息不完整的条目后,再用路孚特(Refinitiv)金融数据库、万得(Wind)数据库等进行校验,获取了全球45026家(2023年)上市公司数据。并以法律注册地、总部所在地、母公司所在地为主要依据对企业进行国别判定,进而进行国别的产业数据分析。例如,经过对全球主要股市里中资股、中概股的扫描,确定中国2023年全球上市公司数量为6837家,其中A股总数为5335家。

(二)计算方法

产业领军企业的定义,是按照经济学的产业集中度CR4概念,选取在产业内综合得分排名前四名的企业,分别为冠军企业、亚军企业、季军企业、殿军企业,统称为领军企业(亦可称之为四强企业)。领军企业分为世界领军企业和中国领军企业,亦可形象地视之为“世界产业奥运会”获奖企业和“中国产业全运会”获奖企业。综合得分的计算方法为:将企业市值、营收、利润数据进行Z-score和极值标准化处理后,按0.5、0.25、0.25的权重进行加权计算的得分在产业内排序;同时亦可加大评测维度后在所有领军企业的范围内进行综合排序。为了使研究样本的数量更大,我们进而扩展到产业的前十名企业,称之为世界产业十强企业。

综合实力系数,是指以上市公司的市值、营收、利润为核心指标,考察国家、区域、产业、企业在不同维度下的总量综合实力指标,由市值占比、营收占比、利润占比,按照0.5、0.25、0.25的权重赋权计算而得。根据不同的对应关系:全球维度下的国家实力,国家维度下的区域实力,产业维度下的国家、区域实力,产业维度下的某类企业实力,可划分为国家(区域)系数、产业系数、企业系数。

图片

(三)指标界定

研究中的市值为按照每个交易日收盘价计算的企业全年平均值;营收、利润、所得税、息税前利润、归母利润、归母权益(或称净资产)等企业财务数据均为TTM数值,即以特定时点前推四个财季的数据。数据的货币单位为亿美元,汇率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当年交易中间价格的全年平均值换算(2023年为7.0467)。指标界定综合考量了不同国家和企业的财报发布日的差异,为了能在全球范围、同一时间段以同一标准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价,时间的截止节点为每年度的12月31日。

(四)产业分类

在全球视角及两国比较维度下,研究均选取全球产业分类标准GICS(Global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Standard)作为产业划分依据。该标准由标准普尔(S&P)与明晟(MSCI)共同制定。GICS系统原为15个四级产业。在GICS的2023年3月最新版本中,修订为一级产业(Sector)11个,二级产业(Group)25个,三级产业(Industry)74个,四级产业(Sub-Industry)163个。考虑到其产业数量的变化主要集中于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领域,研究团队将其归并至对应的三级产业,故四级产业仍为158个。在研究国内产业或为政府有关部门服务时,我们用国标的产业分类标准,以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切换,因本报告主要进行全球比较,故不涉及国标分类。

图片

第二部分 全球上市公司概况与研究前期试算

(一)全球上市公司概况

2023年,全球45026家上市公司分布在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的196个交易所中,我们首先将其按照国家属性分类。上市公司数量超千家的国家和地区是中国6837家(占全球15%),美国4453家(10%),日本4067家(9%),印度3561家(8%),韩国2525家(6%),中国台湾2084家(5%),加拿大2062家(5%),澳大利亚1787家(4%),英国1388家(3%),中国香港1258家(3%),马来西亚1027(2%)。

全球上市公司的总市值达到107.4万亿美元,总营收为73.2万亿美元,总利润为5.3万亿美元,分别占2023年全球GDP总额104.8万亿美元的102.6%、69.9%与5.1%。30151家上市公司实现盈利,总盈利额65273亿美元;14875上市公司年度亏损,总亏损额11943亿美元,全产业盈利面为0.67。全球全产业市盈率为20倍,市净率为2倍,全产业营收利润率0.07,净资产回报率0.10。

根据统计,2023年全球共有1634家市值超过百亿美元的高市值企业,分布在5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百亿美元高市值企业最多的五个国家和地区分别为美国580家(35.5%),中国241家(14.7%),日本113家(6.9%),印度68家(4.2%),加拿大与英国各56家(3.4%)。

关于企业的实力的测算指标,可以分为产出指标、投入指标、效益指标、社会指标等。考虑到简化原则,我们以产出指标作为企业的产业实力表达,测算出产业领军企业之后,再以其它指标作为企业综合排名的指标进行全球或中国产业领军企业的综合排名。

(二)关于按照市值、营收、利润指标的前期试算

首先,我们按照年平均市值对全球上市公司进行了排名。在全球年平均市值排名前20的企业中,最高值为苹果的27049亿美元,第20名为万事达卡的3644亿美元。美国占据16家,占80%;法国、沙特、中国、中国台湾各1家。

其次,我们以营收(TTM)进行排名,在排名的全球前20名企业中,营收值最高的为沃尔玛的6113亿美元,第20名为嘉能可的2560亿美元。其中美国占据10家,占50%;中国3家,德国2家,法国、日本、瑞士、沙特、英国各1家。

第三,以利润(TTM)进行排名,在全球前20名企业中,最高为沙特阿美的1590亿美元,第20名腾讯的273亿美元。其中美国占据8家,占40%;中国5家,巴西、丹麦、韩国、挪威、沙特、英国、中国台湾各1家。

表一为对以上三种排名和对市值、营收、利润指标进行权重、等值和级差处理后,再经过计算的综合系数排名全球前20家企业的比较。

表一 全球四种排名前二十的企业名单

640-pqkN

以上企业共计26家,同时进入市值、营收、利润前二十强的企业有4家,分别是苹果、谷歌、沙特阿美与埃克森美孚。同时进入两项的企业有6家,进入单项的企业有10家。可比的是,这26家企业中有23家产业领军企业,未入选的3家都是处于大产业里未能排名前四的企业,2家为综合性石油与天然气企业,1家为综合性银行;

进过综合排名的20家企业全部在三种排名的26家企业之内。市值前二十强的企业中,19家为世界产业领军企业,覆盖率为95%;营收前二十强的企业中,有18家产业领军企业,覆盖率为90%。未入选的2家也是综合性石油与天然气企业;利润前二十强的企业中,有15家产业领军企业,覆盖率为75%,未入选的5家也同样来自综合性石油与天然气产业和综合性银行产业。而在这26家企业和市值、营收、利润三套标准的前20名企业里,平均91%是我们综合测算的世界领军企业,100%是世界十强企业。

由此,再经过其他各种试算(例如各种权重的试算、级差对标值的试算)以后,验证了我们的指标综合测算是合理优化的体系。

图片

图片

第三部分 世界产业领军企业的国家与产业分布

我们将领军企业定义是前四名企业,尤其是第二名到第三名的亚军、季军、殿军企业。2023年,全球24个国家拥有产业冠军企业,35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产业领军企业,53个国家拥有产业十强企业。美国拥有82家世界冠军企业,中国拥有16家,日本拥有14家。美国拥有285家世界领军企业,中国拥有70家,日本拥有48家。美国拥有591家世界产业十强企业,中国拥有251家,日本拥有128家。具体分析如下:

一、世界产业冠军企业

在全球158家世界产业冠军企业中,美国有82家,占52%;中国有16家,占10%;日本有14家,占9%;中美日三国合计112家,占71%。世界冠军企业数量前十名的国家情况见表二。

美国82家冠军企业的市值总和占全部冠军企业的68%,营收占60%,利润占54%,综合占比为62%,均高于数量占比52%;而中、日、德、英等多数国家,四个指标的占比均低于数量比,显示出美国不仅在冠军企业数量方面占据半壁江山,在规模方面同样呈现出优势地位。

相较于2022年,全球共有135家企业保持产业冠军地位,占全部总量的85%。同时,由亚军、季军、殿军荣登首位的企业分别有4家、1家、1家,另有3家企业分别有第5、第9、第12位跃升至榜首,对应的产业为复合型公用事业、综合金融服务、数据处理与外包服务。

相较于2022年,美国冠军企业总量减少4家,73家保持冠军地位,占总量的89%,新增加了9家;中国冠军总量增加1家,14家保持冠军地位,占总量的88%,新增两家冠军企业,分别是欧派家居和网易,立讯精密则让出榜首位置;日本冠军企业总量不变,有11家保持冠军地位,占总量的79%,新增加了3家。总体上看,中美日三国的冠军企业数量相对稳定,且地位较巩固。

表二 世界产业冠军企业数量前十名国家

图片

从一级产业的数量分布看,美国在全部11个一级产业均有冠军企业分布,其中在医疗保健、房地产、金融、通讯业务、日常消费产业占据一半以上的数量,占比分别达到了90%、75%、67%、60%、58%;同时,在工业、非日常消费、能源、信息技术产业也相对强势,占比在42%至48%之间,仅在公用事业、原材料两个产业中占比相对较低,分别为33%和18%,但依然是该产业冠军数量最多的国家。

中国在除医疗保健外的10个一级产业均有冠军企业分布,产业覆盖率为91%,数量较多的产业是工业(4家)、非日常消费(3家)和通讯业务(2家)。日本的冠军企业分布在5个一级产业中,产业覆盖率为45%;冠军企业集中在非日常消费、工业两个一级产业中,合计11家,占本国总量的79%。

除原材料产业外,中美日三国合计拥有全球50%以上的产业冠军企业,其中在医疗保健、非日常消费、房地产、通讯业务等4个产业的占比达80%以上,在工业与金融产业的占比则接近80%。

二、世界产业领军企业

世界产业冠军企业与世界领军企业数量前三位均为美国、中国、日本,三国占冠军企业数量比重为0.71,领军企业数量比重为0.64。美国的领军企业数量为285家,中国为70家,日本为48家。美国的领先优势明显。

表三 世界产业领军企业数量前十名国家及积分

图片

由于领军企业各个名次的含金量不一样,我们以4分、3分、2分、1分对冠军、亚军、季军、殿军企业进行赋权计算企业积分,则美国、中国、日本、法国分列一至四位,德国上升至第五位,英国、加拿大分别下降一位至第六、第七,瑞士、印度仍列第八、第九位,荷兰、爱尔兰与澳大利亚并列第十。

从规模指标看,美国285家世界领军企业的全球数量占比为0.45,在全部领军企业中的市值、营收、利润占比分别为0.61、0.49、0.47,综合占比为0.55,四项指标依旧均高于数量占比。中国企业的全球数量占比为0.11,市值、营收、利润占比为0.11、0.08、0.13,综合占比为0.11。中国除市值以外的营收、利润、综合占比三项指标高于或与数量指标持平,较冠军企业的相应指标有较大提升。日本的四项指标占比都低于数量占比。其他国家中,只有英国有两项指标、德国与瑞士各有一项指标高于数量占比。

从四级产业的数量分布看,美国的领军企业分布在124个四级产业,占本国产业总量的79%;中国则分布在47个四级产业,占本国总量的32%;日本分布在38个四级产业,占本国总量的26%。爱尔兰的产业覆盖率达26%,与日本持平,是小而精的代表;印度的产业覆盖率为7%,为前十名国家中最低,而其他国家则介于14%-19%之间。详见表四。

表四 数量前十名国家的世界领军企业四级产业分布

图片

综合以上数据,我们看到按照数量计算的中美冠军企业比较系数为0.20,中美领军企业比较系数为0.25,按企业积分计算的比较系数为0.23,按综合占比计算的比较系数为0.20,远低于中美GDP比较系数0.65。

日本与中国的冠军企业比较系数为0.88,领军企业比较系数为0.69,领军企业积分比较系数为0.75,大大高于GDP比较系数0. 23。

美、中、日在世界领军企业数量、质量、规模、覆盖面等维度处于领先位置,但中国与美国之间差距仍较大,日本则紧随中国之后,稳居第三。

三、世界产业十强企业

世界产业十强企业数量前四名分别是美国591家,占37.4%;中国251家,占15.9%;日本128家,占8.1%;印度53家,占3.4%。详见表五。

表五 世界产业十强企业数量前十名国家及积分

图片

从企业积分看,中国、美国、日本依旧位列前三,法国、英国、德国分别上升至第四至第六位,加拿大、印度下降至第七、第八位,瑞士上升至第九位,韩国则下降至第十一位,澳大利亚位列第十。按照企业积分计算,中美比较系数为0.33,日本与中国的比较系数为0.58。

在企业规模方面,美国591家世界产业十强企业在全部十强企业的市值、营收、利润占比分别为0.55、0.41、0.41,综合占比为0.48;相较于领军企业,其四项指标均有所下降,但依旧高于其数量占比。中国与日本的十强企业四项指标相较于领军企业,均有所上升。按照综合占比计算,中美比较系数为0.27,日本与中国的比较系数为0.46。详见表六。

表六 世界产业十强企业数量前十名国家规模比较

图片

从一级产业的数量分布看,美国、中国、日本在所有的11个一级产业中均有十强企业的分布。美国在11个产业中拥有至少五分之一的十强企业,其中在医疗保健与房地产等2个产业拥有一半以上的十强企业;中国在11个产业中拥有至少十分之一的十强企业,其中在能源与公用事业产业拥有五分之一的十强企业;日本则在工业、非日常消费、日常消费、通讯业务等4个产业拥有十分之一的十强企业。

除原材料、公用事业产业外,中美日三国合计拥有全球60%以上的产业十强企业,其中在信息技术、房地产等2个产业的占比达70%以上,在医疗保健、通讯业务、非日常消费等3个产业的占比为65%左右。

相较于领军企业,美国在十一个一级产业十强企业的数量占比均有所下降,中国除能源产业外,其他十个产业均呈上升趋势;而日本,除金融产业外,其他十个产业中占比上升与下降的产业各占一半。

从四级产业的数量分布看,美国的十强企业覆盖了本国156个四级产业中的140个,覆盖率达90%;中国的十强企业覆盖了本国149个四级产业中的104个,覆盖率为70%;日本的十强企业覆盖了本国147个四级产业中的72个,覆盖率为49%。其他国家中除英国和瑞士超过30%以外,其他国家的覆盖率在20-30%之间。详见表七。

表七 数量前十名国家世界产业十强企业的四级产业分布

图片

四、中国的世界产业冠军、领军、十强企业的综合分析

综上,中国的世界产业冠军企业、领军企业、十强企业的数量与美国的比例为0.20、0.25、0.43。中国冠军企业、领军企业、十强企业的实力系数与美国的比例为0.12、0.20、0.27。

日本冠军企业、领军企业、十强企业的数量与中国的比例为0.88、0.69、0.51。日本冠军企业、领军企业、十强企业的实力系数与中国的比例为0.42、0.45、0.44。

中美冠军企业、领军企业、十强企业之间的数量与实力比值逐步上升,日中的各项比值均显著高于日中GDP的比值0.23。中国冠军企业、领军企业、十强企业、中国综合营收利润率分别为0.09、0.11、0.09、0.07,美国的分别为0.10、0.10、0.10、0.08;中国四项资产回报率分别为0.14、0.13、0.11、0.08,美国的资产回报率分别为0.20、0.19、0.18、0.14。两者比较详见表八。

表八 中美世界产业冠军、领军、十强企业系数比较表

图片

图片

第四部分 中国产业与领军企业分布的全球比较

一、中美优势产业产业及领军企业的产业分布

从产业领军企业的产业分布上看,美国在更广泛的产业中具有显著的领导地位。中国的70家产业领军企业分布在47个产业中(占比30%),其中,有4家领军企业的产业1个,有3家领军企业的产业4个,有2家领军企业的产业12个,有1家领军企业的产业30个。相较之下,美国的285家世界领军企业广泛分布在124个产业中(占比78%),其中,有4家领军企业的产业15个,有3家领军企业的产业38个产业,有2家领军企业的产业40个,有1家领军企业的产业31个。

结合我们研究的国家产业实力系数与领军企业数量可以发现,美国在93个国家产业实力系数排名第一的产业里,有76个产业拥有冠军企业(82%),有15个产业拥有全部4家领军企业,仅在1个产业没有领军企业。详见表九。

中国在35个国家产业实力系数排名第一的产业里面,有13个产业拥有冠军企业(37%),仅有1个产业拥有全部4家领军企业,而在7个产业没有领军企业。由此可见,美国在其优势产业上拥有更多的头部企业,能够形成更强的垄断力量以主导其优势产业。中国尽管已经在部分产业通过庞大的企业基数使产业总量超过了美国,并在其中近一半的产业中拥有了冠军企业,但仍有较多已经处于总量优势的产业尚未培育出自己的领军企业。

从产业先进性来看,美国的优势产业广泛分布于生物科技、航空航天、半导体等高科技和高附加值领域,体现了其在全球经济中的技术和市场主导性。详见表九

中国的优势产业集中在传统行业,如房地产开发、以煤炭为主的消费用燃料产业、建筑工程、海港服务等。同时,中国在部分新兴科技产业开始崭露头角,例如家用电器、新能源发电、电子元件等。具体参见十强企业的分析部分。

表九 美国93个冠军产业与领军企业的数量

图片

二、中国产业领军企业的效益

从产业领军企业的市值、营收和利润指标来看,中国的产业领军企业平均营收与平均利润高于美国,但平均市值和资净产回报率却显著低于美国,显示我国产业领军企业实现了较大的企业规模,但仍需要提高质量。中国的产业领军企业的平均市值是572亿美元(平均PE为11),平均营收是489亿美元(平均PS为1.2),平均利润为53亿美元;美国的平均市值是1060亿美元(平均PE为24),平均营收是452亿美元(平均PS为2.3),平均利润为44亿美元。从营收利润率的角度,中国70家企业(金融机构较多)的平均值为10.8%,高于美国285家企业的9.7%。但是冠军企业为9.2%,低于美国的10.2%。从净资产回报率来看,中国领军企业的平均值为13%,而美国产业领军企业为19%,是中国的1.46倍。251家企业的净资产回报率是中国企业的1.64倍。

美国领军企业的贡献比重高于中国领军企业。中国的16家世界冠军企业(占中国上市公司数量的0.2%),贡献了中国上市公司市值总额的9%,营收的8%,利润的11%;美国的82家世界冠军企业(占美国上市公司数量的2%),贡献了美国上市公司市值总额的39%,营收的29%,利润的37%。中国的世界领军企业70家(占中国上市公司数量的1%),贡献了中国上市公司市值总额的25%、营收的26%、利润的43%。美国的世界领军企业285家(占美国上市公司数量的6%),贡献了美国上市公司市值的68%、营收的60%、利润的74%。

两国企业的效益比较情况详见表十。

表十 中国与美国的世界产业冠军、领军企、十强企业效益比较表

图片

三、从中国的世界产业十强企业分布看产业实力

从表十一可以看到,在中国拥有上市公司分布的149个产业中,在104个产业里拥有1个以上的世界产业十强企业。其中在世界产业十强企业中占5个名额以上的产业有13个,可以被认为是中国的优势产业;占据4个名额的产业有11个,可以被认为是中国的微弱优势产业;占据3个名额的产业有13个,可以被认为是中国的微弱优势产业;占据2个名额的产业有26个,在这些产业里中国不占优势;占据1个名额的产业有41个,在这些产业里中国不占优势。

在以上104个产业里,传统产业居多,有90个,先进产业有14个。先进产业是:电子设备与仪器、新能源发电、通讯设备互动媒体与服务、电气部件与设备、建筑机械与重型运输设备、半导体材料与设备、无线电信业务、互动家庭娱乐、环境与设施服务、汽车制造(新能源汽车)、医疗保健设备、生物科技、生命科学工具和服务、系统软件。

表十一 中国世界产业十强企业的产业分布表

图片

中国另外有占产业总量30%的45个产业没有世界产业十强企业分布。这些产业是:石油与天然气的炼制和营销,石油与天然气的储存和运输,金属、玻璃及塑料器皿,纸质和塑料包装产品及材料,航天航空与国防,建筑产品,农用农业机械,工业机械、物料与部件,贸易公司与经销商,安全和报警服务,人力资源与就业服务,调查和咨询服务,数据处理与外包服务,客运航空公司,地面货运,地面客运,住宅建筑,消闲用品,赌场与赌博,消闲设施,服装零售,电脑与电子产品零售,家庭装潢零售,食品分销商,食品零售,日常消费品零售,居家用品,个人护理用品,制药,综合金融服务,多领域控股,特殊金融服务,商业与住宅抵押贷款金融,交易与支付处理服务,资产管理与托管银行,保险经纪商,信息科技咨询与其它服务,互联网服务与基础架构,应用软件,半导体产品,广播,电力公用事业,复合型公用事业,多样化房地产投资信托,多元化房地产业务。

在以上产业里,排名最靠前的中国冠军企业排在所处全球产业的第14位,最靠后的中国冠军企业排在所处全球产业的第139位。

图片

结束语

(一)国家的基础是经济,经济的支柱是产业,产业的明珠是领军企业。以全球上市公司数据建立全球产业数据库,进行细粒度的产业研究,并形成图谱,是长期有效的方法。以每一个产业的世界冠军、领军、十强企业的数量、积分、综合实力数据对各个国家进行产业实力分析,并结合产业的其它数据,可以正确评价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在全球产业中的地位。

(二)各种数据表明,以中国的世界产业冠军、领军与十强企业代表的中国产业实力稳居全球第二,其它国家与中国的差距较大。但是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大于两国GDP的差距。2023年,中美GDP的比值为0.65(从产业角度相当于两国统计规模以上企业的比较),中美总体上市公司综合实力的比值为0.44,中美世界产业冠军、领军、十强企业的数量比值为0.29、数量积分比值为0.26、综合实力比值为0.20。可见中国产业的领军企业与美国的差距很大。而且普遍规律是越靠前的头部企业差距越大。

(三)中国在104个产业里拥有世界产业十强企业(其中16个冠军企业),在45个产业里缺乏世界产业十强企业,其中许多产业是高科技、先进性的产业。中国的产业领军企业在全球占据优势的主要在传统产业,例如房地产开发、煤与消费性燃料、海港与服务、建筑与工程、公路与铁路、酿酒产业,等等。中国需要在高科技和先进性产业中涌现更多的产业十强、产业领军(四强)和产业冠军企业。中国需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改善产业结构体系。

(四)与全球相比,中国的世界产业领军企业的效益指标也偏低。中国的产业领军企业不仅要提高市值、营收、利润等产出性规模指标,更要注重提升营收利润率、资产回报率、科研投入、国际化、企业社会责任、品牌等效益性、前瞻性、社会性指标。

(五)近年来,中国的世界产业冠军、领军和十强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增长均较为缓慢,从长期角度看,需要在产业总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中国产业领军企业的增长速度,才能达到提升产业的质量,实现产业强国的目标。图片

* 更多研究内容,可关注知一思享,另外三份报告将于近日发布!

研究成果发布二:《中国产业领军企业详解》

研究成果发布三:《中国产业领军企业人气指数》

研究成果发布四:《全球产业格局研究的数智系统(P)》

中国的世界产业领军企业排行榜

图片

知一思享

何志毅教授领衔的产业研究的成果展示!外部产业研究的优秀成果采集!何门师生的思想精华荟萃!

21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