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毅 | 清华系、X校系-上市公司背后的情怀
原创 何志毅 知一思享
2025年03月01日 08:08 湖南
2025年2月28日的《上海证券报》刊发了一篇题为《从清华园到资本市场——解码“清华系”上市公司背后的科技自强与创业情怀》(文末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全篇),记者事先与我有过一段对话,文章刊发后,我感觉这篇文章写得不错,也与我们的研究与写作风格相近。
记者采访我的时候,我问她,“这个话题是谁动议的?“清华系”这个名词是谁起的?”她说不是清华大学或者清华校友动议的,是他们自己选定的。我说我很高兴看到这样的议题和这样的说法。
除了研究理论和创造知识之外,把知识和研究转化为社会实践成果,促进社会的发展,应该成为大学的重要使命之一,也应该成为社会评价大学的重要标准之一。这篇文章起了一个好头。
跟记者聊天的时候我说,20多年前,我跟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仝允桓教授有一个对话,那时我是北大教授。我认为,在未来的企业家中,北大校友会多于清华校友,因为北大文化中的包容与创新,敢为天下先,符合企业家精神。仝允桓教授则认为,在未来的企业家中,清华校友会多于北大校友。因为企业要有技术和产品,清华是理工科大学,学生们更容易携带一个技术和产品创业,而成为成功的企业家。
当时我们没有就两校的文化进行讨论和比较,而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判断。其实清华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行胜于言,也很符合企业家精神。就文化而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千秋。放大了,看远了,无论是北大文化还是清华文化,都源于中华文化。
2010年我在思考如何开展创业创新教育时,就想比较一下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里关于创新理念的源头。例如,我原来以为Innovate or Die是西方的一句古老格言,经过考证后发现这句话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提出来的。而中国成语中的日新月异则来源于3600年前商汤国王的座右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商朝的第一代创业者刻在在自己洗澡盆上的字,他提醒自己,每天都要新。下一个朝代的周朝也有一句格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后来,朱熹把它提炼为日新,演化成了日新月异的成语。
过去西方总说中国人善于拷贝,我认为一个拥有5000年延绵不断历史和文化的民族,不可能仅仅是一个善于拷贝的民族,而必然是善于创新的民族。
我还说,把清华大学校友创业形成的企业家群体称为清华系,是一个进步。过去所谓的清华系或者北大系,都是指清华或者北大的校办企业。因为我本人曾经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北大校产集团总裁,对清华的校办企业也有所了解,那个时代已经过了,历史的一页翻过去了。现在把某校的校友创立的企业群体称之为“某校系”是一个很好的说法,也会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效果的长期标准之一。
我觉得《上证报》以后还可以做北大系、交大系、复旦系、浙大系、南大系、国防七子系等等,这会很有意思,尽管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大学需要用更长的历史眼光。上市公司是企业优等生的标志,上市公司发布的数据及时、细致、全面,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数据库。
尽管还没有做直接比较,如果上证报的统计数据准确,清华系在中国股市有193家民营上市公司,总市值达2.68万亿,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其中在沪市主板31家、深市主板37家、创业板70家、科创板44家、北交所11家。经过我们在数据库里比较,这样的成绩,与各个省、市、自治区相比,民营上市公司数量可以排在第7位、市值可以排在第6位、企业平均市值则排在第二位,仅仅略逊于广东省(详情见下表)。
清华系及A股民企市值排名前十地区数据表
(币种为人民币)
我们还可以把全球上市公司纳入研究范围,根据我们的统计,中国上市公司有25%在海外上市。因此,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收集整理分析,形成一个“X校系”的数据库,用于长期跟踪研究。
春节期间,DEEPSEEK和宇树科技的火爆,也给中国教育树立了信心,我们能够培养出自己的革命性创新企业,而不仅仅靠海归把海外的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带回中国,或者说,那一个时代过去了。
共同奋斗吧,各种“X校系”!我邦虽久,其命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