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域黑"到自省与革新:山东的困境、优势与未来
原创 牛其建 知一思享
2025年03月18日 08:08 湖南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了一则视频,内容是针对山东政事(大众报业集团)转发百家讲坛主讲人、作家魏新发布的文章——《有一种现象,叫山东黑子》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作为山东省的官方媒体不应该这么小家子气,要鼓励大家多给山东挑刺,为山东发展多一些不同声音,而不是一味只说好话。我看了以后觉得视频讲得很中肯,作者是为让山东未来变得更好发声。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两天后再去点击链接,却打不开了,可能被封禁或删除了。这个结果让我陷入了沉思。
在中国互联网的舆论场中,"地域黑"现象始终存在,而山东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经济大省,近年来却屡屡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葱省”、“考编大省”、“酒桌文化"等标签背后,既有对山东的刻板印象,也暗含着外界对这片土地发展现状的担忧、发展路径的深层思考。本文试图穿透舆论的迷雾,在理性分析中探寻真实山东的面貌。
"山东黑"现象的解构与反思
1. 符号化背后的深层焦虑
“葱省”这个戏称源于山东特产章丘大葱,作为章丘人,我对这个称呼还是感到很骄傲,也很亲切。这个戏称本应是山东农业实力的象征,却逐渐演变成对山东“土气”的调侃。这种符号异化的背后,折射出外界对山东现代化转型迟缓的认知。数据显示,山东农业总产值连续24年全国第一,寿光蔬菜占据北京市场70%的冬季供应量,这种农业优势反而在互联网语境中成为“落后”的代名词,值得深思。但是不是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山东的载体对于近年来山东的发展变化没有在全国做到广泛有效的宣传?
2. 孔孟之道的时代困境
“山东人爱考编”现象确有数据支撑——2023年国考山东岗位竞争比达85:1,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这种选择既是儒家“学而优则仕”传统的延续,也暴露了民营经济活力不足的短板。但需要看到,济南、青岛、烟台等地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数年均增长12%,新旧动能转换已在悄然发生。
3. 酒文化的双面镜像
从景芝酒业千年酿造史到青岛啤酒节万人狂欢,加之山东传承几千年的酒桌礼仪、敬酒说辞,酒文化确实深植齐鲁基因,同时也形成了“酒桌办事”的陋习。2022年山东省纪委监委出台公务接待“禁酒令”,正是对这种文化的主动革新。淄博烧烤现象级出圈则证明:当服务意识超越形式主义,传统完全可以焕发新生机。
4. 经济结构的多维透视
若论经济总量,山东2024年以9.86万亿元的体量稳居全国第三。但以人均GDP衡量,山东则落后于江浙。更令人关注的是,依据上市公司数据分析,山东省的国企与民企之比为55:45,高于全国的50:50,更远高于广东省的14:86、浙江省的17:83、江苏省的33:67,山东省的民营经济比例低、民营经济活力差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应对。
被遮蔽的山东优势:
从硬实力到软文化
1. 全产业链的工业脊梁
作为全国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山东的工业底蕴远超想象。青岛轨道交通装备集群产值突破千亿,烟台万华化学MDI产能全球第一,潍坊动力装备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这种完整的产业体系,在全球化逆流中展现出独特的抗风险能力。
2. 农业强省的现代转型
作为农业大省,山东省农业经济总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2万亿元以上。烟台苹果莱阳梨等传统特产享誉全国,寿光蔬菜种业集团打破国外种子垄断,登海种业玉米单产多次刷新世界纪录,章丘大葱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整体品牌价值超50亿元,长久以来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基础雄厚,未来山东农业要在科技创新、全产业链升级、绿色生态转型、制度改革等方向发力,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
3. 文化基因的当代价值
从鲁商“重义轻利”的经营哲学到沂蒙精神中的奉献基因,山东的文化内核具有超越时代的生命力。海尔“人单合一”管理模式、潍柴“不争第一就是在混”的创新理念,都是传统文化在现代商业文明中的创造性转化。
批评的镜像:
从防御、自省到主动出击
1. 刺耳声音的价值重估
当"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论调延伸到山东时,山东却连续三年引进外资增速超过20%。这说明批评与事实往往存在偏差,舆论场的负面印象也确实影响着人才和资本的流向。但是,社会上针对山东的各种批评是否都是空穴来风、凭空捏造,我想也不尽然。山东需要建立更开放的舆情应对机制,将批评转化为改革动力,而不是一关了之,掩耳盗铃。
2. 由自省到破旧革新
面对Z世代"整顿职场"的诉求,山东企业正在用实际行动推动深刻变革。海尔取消中层、实行创客平台,歌尔股份推行项目制薪酬,这些变革证明:传统制造业大省同样能孕育出适应新时代的组织形态。但是,政府部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保守思想需要转变,针对非国有经济的有色眼镜需要摘掉,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和氛围需要培养,唯有如此才能不断突破。希望山东能多出几个《问政山东》这样在全省受欢迎、全国叫得响的时政电视节目。
3. 把握破局关键抓手
山东省在自省之余要看到问题症结,找到发展破局的关键抓手,通过创新引领突破技术瓶颈、产业升级重塑竞争优势、区域协调优化空间布局,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加速从“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跨越。
超越"黑"与"白":
在变革中重塑齐鲁新篇
1. 制度创新的重点突破
山东省自贸实验区是创新的实验田,济南“链上自贸”数字化贸易平台实现“一码通关”只是2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的代表。烟台开发区“四证齐发”审批模式创造拿地即开工的“山东速度”,青岛探索“海洋碳汇”交易机制,推动蓝碳经济发展。这些改革表明:山东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正在由核心区域实现重点突破,未来需要全面深入推进。
2. 文化自信的当代表达
《觉醒年代》对齐鲁儿女的生动刻画,《沂蒙山》民族歌剧的世界巡演,济宁打造的“儒韵清风”廉政教育基地,以“修身齐家”思想强化党员干部廉洁意识,证明传统文化完全可以与当代社会需要相融合,本质是“传统精神内核现代化”与“表现形式创新化”的双向奔赴,关键在于找到传统精神与时代需求的共鸣点。通过将儒家伦理融入治理、齐商精神激活经济,让传统文化成为驱动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3. 人才战略的生态重构
山东省通过“战略布局—机制创新—青年引育—生态优化”的全链条重构,形成了以人才驱动产业升级、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济南市组织实施“泉优计划”人才引进行动,面向国内外高校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青岛推出的“未来之星”工程给予青年科学家千万级资助,威海建设中日韩人才特区,这些举措正在改变“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向。当“闯关东”精神融入人工智能时代,或将迸发新的创造活力。
那些善意的“黑”,恰似医者的银针,刺中病灶的同时也激活了自愈的机能。站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山东需要的不是对批评的应激反应,而是以“君子和而不同”的胸怀,将各种声音转化为改革动力。当胶济铁路的汽笛穿越百年时空,这片诞生过稷下学宫的土地,正以海纳百川的姿态,书写着新时代的齐鲁华章。